新难兄难弟

时值九十年代的香港,父亲楚帆(梁家辉饰)讲义气爱吹牛,儿子楚原(梁朝伟饰)却冷漠实际,二人无法沟通,矛盾不断,母亲(刘嘉玲饰)夹在二人中间左右为难。中秋节楚帆心软放走匪导致自己受伤昏迷,楚原却借探望父亲的机会又和医院女医生鬼混,女友阿夷(袁咏仪饰)好心劝慰却无法令浪子回头。当夜正值木星和月亮交叠,楚原误打误撞掉入一口施工用井中,却重返几十年前和风华正茂的父亲及春风街邻居重新相识。楚原这才知道,原来母亲罗拉当年亦是富家小姐,年轻漂亮却倾心热心英俊的电车厂工人楚帆,两人的爱情被外公百般阻拦……

展开剧情
编剧:
更新:
2024-12-31 23:20:04,最后更新于2月前
片源状态:
HD
评分:8.0分

观看地址

观看地址
腾讯1
爱奇艺1
哔哩哔哩1
天空1

演员表

职业:暂无
李婉华

中文名: 李婉华 外文名: Anita Lee 、Li Wan-hua 国   籍:加拿大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8年5月21日

职业:演员,歌手
吴启华

中文名:吴启华外文名:Lawrence Ng Kai Wah

职业:演员
袁咏仪

中文名:袁咏仪外文名:Anita Yuen

职业:演员,歌手
梁朝伟

  梁朝伟,香港男演员,在华人社会颇具影响力,因其出色的演技而囊括多个电影奖项。截至2009年,他是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

职业:演员,歌手
刘嘉玲

  刘嘉玲(Carina Lau),1965年12月8日生于中国江苏苏州,198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中国香港影视女演

职业:演员
梁家辉

  梁家辉(Tony Leung Ka Fai),1958年2月1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中国香港男演员。毕业于香港

职业:演员,歌手,电台主持
李婉华

  李婉华(Anita Lee),1968年5月21日出生,香港演员,就读香港演艺学院时被无线电视发掘,应邀演出剧集

职业:演员
周嘉玲

  周嘉玲,19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加拿大。香港演员。  出道前是一名律师;1

职业:演员
李子雄

香港艺人,1982年参加无线电视艺员培训班而出道,于1985年受邀往徐克导演的电影工作室试镜拍摄广告,被徐克导演发掘,签约为旗下演员,1986

职业:导演,编剧
陈德森

陈德森是香港多才多艺的电影人。他于1991年正式升任导演,处女作为梁家辉、关之琳主演的《我老婆唔系人》。1993年编写动作巨星成龙的《重案组》

职业:演员,编剧
楚原

香港导演。原名张宝坚。广东梅县人,生于广州,广州中山大学化学系肄业。父亲张活游是粤语片名演员,经其介绍于1956年投身粤语电影编剧工作,笔名秦

职业:导演,演员,歌手,编剧
郑丹瑞

生于香港,港人亲切称其为“阿旦”,是港岛的著名电台DJ、节目总监,并兼电影监制、导演、编剧、演员和作家于一身,曾任香港

职业:导演,演员
周文健

北京出生,4岁来到香港。9岁时随家人移居加拿大。1985年回港,因外型健硕,被赏识拍了一个啤酒电视广告,后经朋友王敏德介绍给陈欣健认识,被安排

职业:中学中文教师,有线电视主持,演员
曾近荣

  曾近荣,香港人,曾担任中学中文教师、有线电视主持,九十年代中退休,告别作为《餐餐有宋家》,后于筲箕湾天悦商场开设家居产品小商店。由于出演了

职业:演员
潘芳芳

  潘芳芳,女,1958年6月3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女演员及电台节目主持,毕业于1987年第13期无线艺员训练班。现

职业:演艺香港小姐
翁杏兰

  翁杏兰,演员,1970年出生于台湾,1990年参选香港小姐竞选获得亚军、最受欢迎佳丽奖,以及国际亲善小姐,是一位

职业:演员
翁杏兰

  翁杏兰于1990年参选香港小姐竞选获得亚军、最受佳丽欢迎奖,以及国际亲善小姐,是一位三料奖项得主,当时港姐史上第二位三料得主,第一位三料得

影片评论

影评

TheyAren'tHeavy,They'reMySeniors
通常来说,一部电影只要导演和编剧他有点起码的想赚观众眼泪的念头,我都会起码地给他一些面子。不是平素好流横泪,也不是多愁善感更不是水摄入量过剩,只是容易入戏,还多少有些比较严重的YY倾向。否则也不会被诸如《Sister Act 2》那种纯得不能再纯的喜剧搞得泪流不止。当然,这种关于放牛班被春风化雨朽化神奇衬托出的人格力量也最易化作刺激我泪腺的激素信息。不过说这些,只不过是说明我的泪腺,其实是很调皮的。

  几年前Tim Burton的一部《The Big Fish》,教我在第一时间忍受了该天杀的字幕。在长达120多分钟的蒂姆式童话盛筵后,终于在父亲的追悼会上,我倾泻了,甚至不知泪水因何而来。便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我被征服了。于是《大鱼》成了让我坚持到字幕放映结束的片子之一,因为泪是要流尽才舒服的,就象鼻子若感到酸就一定要把喷嚏打出来,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泪定思泪,当时自然油然升起一种对父辈背后那一串串不曾讲述的悲欢故事的敬意。同时,这似曾相识的感觉竟同样自然地让我回忆起很多很多年前看过的另一部电影,是一部港产喜剧,片名是我后来用角色的名字作关键字在网上查到的,因为当时只是在电视上随机遛台时突然就顿住并看下去的,没有看到片头。无论如何我对于那天放弃看National Geographic而看这部片子感到实在是很明智,因为记得那天国家地理的内容在几天后便重播了。话说回来,影片的名字其实令我相当失望——《新难兄难弟》。

  当然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就很有趣地借用了Hollies的那首著名的《He Ain't Heavy, He's My Brother》的名字,至少我误以为这就是他的英文名很久。因为你如果去搜“新难兄难弟”,得到的结果就是这样。直到前日我意外地在BTChina上看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seed,才亲见其实的名字是《He Ain't Heavy,He's My Father》。其实即使是用Brother,于这部影片来说也没什么任何的不切。不过看到这个句式便能让人想到Brother的这个事实,却也能反使套用后的名字多了些双关的味道。

  自打大概七、八年前——就是那时不看国家地理我写不下去家庭作业——在电台看到这部陈可辛的《新难兄难弟》后,便一直在找这部片子的完整版。不过音像店无论正版盗版就是一律欠奉。当时的网络条件又很差,更不要提网上购物。而即使是今天,据我所知这部片子也没有再复刻过DVD版本,这对于这样一部明星云集的片子很是不可理喻。于是此片在各式P2P横行的如今依然鲜见,当下流于网络的那些影视压缩团队是决计不屑于拿一部VCD的片子开刀的。

  直到今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个已再次绝种的种子,才终得以圆梦。影片是用VCD压缩rmvb,理论上是很难看清字幕的,幸好,根本没有字幕。

  如今,这双看惯了DVDRip的眼睛,在经历了这如许粗糙的影像后,无论如何,能够像当年那样哭了个一塌糊涂,竟真令人感动呢。

  要说这部片子非但没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而且终被放到被香港影史中遗忘的角落,是很难理解的。单看梁家辉、梁朝伟、刘嘉玲、袁咏仪这样如今看绝对是顶级豪华的明星阵容,也很难理解其被冷落的理由。何况即使没有这些明星,这部片子足以感染几代人的情节在那个香港电影由长片走向快餐文化的时期也是难得一见,每想及此怎能不令人扼腕?

  喜欢把《新难兄难弟》同《大鱼》比较。不只因为中心大抵一致,且是由于这两部影片都同样采用充满了一种清新的童话色彩的表现手法,却各有特色。《大鱼》中的童话表现在影片通过影像演绎父亲对自己奇幻般的一生的讲述,几段Tim Burton式的华丽影像交织在父子矛盾的现实中,令人亦真亦幻;而《新难兄难弟》中则是以一种更彻底的童话手段将主角自己送回到了父亲生活的那个年代,时空旅行这种科幻作品中俗到掉渣的题材会出现在当年大多格式分明的香港的电影中并不令人意外,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你会发现这看似故作无厘头的开端确实引发了一段交织了人生百味的迷乱的童话故事。而且非要将《大鱼》和《新难兄难弟》的本子打分的话,我认为《新》确是要略胜一筹。

  同样是卧床不起的父亲,同样是不认可父亲的儿子。《大鱼》中父子间的矛盾直到接近影片的末尾,儿子接触到父亲生前的真相时才开始开始化解,而之前对父亲故事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情节无非更多地是考虑到影像上的华丽,从而使最后父亲葬礼上父亲的古怪旧识齐聚的一幕给观众心理上的震撼得到升华,这同《Edward Scissorhands》中所作的种种铺垫类似。尽管其最后所能达到的感染力之深依然是无懈可击,可影片本身却总因此有一种不紧凑不平衡的突兀感。不过,《大鱼》以及《剪刀手爱德华》的成功证明了这种松散的童话式结构反而是他成功的所在。

  相比之下,《新难兄难弟》利用一个小小的科幻机关将主角带到了三十年前,在春风街那极端怀旧的背景下,讲述了主角同当时尚未结婚的父母一同生活了充满了人情冷暖的一年,终于与父亲间患难真情的故事。其情节相比《大鱼》明显紧凑丰满,在这种安排下儿子能够亲历父辈的生活艰辛,同父亲称兄道弟历经几次大喜大悲。而且只是说经历,其实是不够的,主角能够积极地介入父辈的生活,甚至企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一些改变,于是引出了一连串的时而令人捧腹时而令人神伤的故事。单这一点,就要比《大鱼》的感染力高明得多了。尽管说我们并无理由去拿两部片子所独有的特色去比较。

  故事中形形色色的配角几乎是同时出现在情节的发展中,但是靠着他们明显经过夸张处理的形象与个性,足以能够在第一时间给观众一个深刻的印象,决不拖沓。相比如今的一些电影每介绍一个配角都要快闪好几次,便当真有如背景中的春风街般朴素的可爱了。

  之前说过,《大鱼》的结尾几乎是承担了影片所有的煽情,之前一些美丽的童话故事都只是印象上的积累。《新难兄难弟》则是一个典型中国式的大团圆的结局,而且还有些呼应地Kuso了一把。会心微笑的同时会让你甚至忘了什么时候开始流出的泪水,怎么就止不住了呢?作为一部喜剧,能够把煽情的意念放大到如此地步的,恐怕是不多了。

  “献给所有留予我们宝贵回忆与智慧的前辈”,影片最后如是写道。就像我们看这部片子所体会到的,在社会高速发展,道德价值观念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如此宽远的代沟对望的两代人之间,尤其是晚辈对长辈究竟还应当有多少理解和多少感激。这是一部Salute之作,不仅是对老一辈香港人善良朴实的草根精神的致敬,从十足甚至略显刻意的港片味道来看,更是对老一辈香港影人的致敬,这也就是这部影片采用了喜剧形式的原因之一吧。

  《新难兄难弟》可以说处于香港电影最是蓬勃发展的时代,作为一部致敬之作,我们可以从影片的很多桥段和细节找到当年港片的影子,包括主角的名字楚原都是借用一位老一辈的著名香港电影演员的。《新难兄难弟》可以说是一部标新立异但坚持传统的典型香港电影。一方面迎合了快餐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为其所表达的致敬精神做出了最大努力的戏剧处理。这正是陈可辛要比王晶之流高明之处吧。

  虽然本人对香港电影算不上关注,但仍依稀可以看到,十三年后的今天,香港电影的结构体系确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香港回归之后。一方面王晶式的快餐作品依然为娱乐圈的一些唱优则演和只会整蛊做秀的二流明星们提供着取悦大众的机会,另一方面黑帮电影和功夫电影在杜琪峰等经典级导演的引领下依然是香港文化的一面大旗。而至于王家卫,周星驰等已自成一派的电影,以及第五六代导演的试验性质的社会问题电影,在香港电影中代表的仅仅是一种曼妙的趋势。而在主流香港电影中,唯一不变的,却是那上世纪8、90年代电影工业化产生的急功近利的弊端。《新难兄难弟》所致敬的的那个年代,已经太遥远了,以至于它本身也终于被丢到了香港电影被遗忘的一隅。尽管在这段历史中,它是一个经典,并代表了一种经典的精神。

  Tim Burton是大师,因为他独树一帜,所以《大鱼》成为了名篇。

  而为了致敬,《新难兄难弟》成为了一部典型的香港电影,最终没能不朽。尽管如此却依旧看上去很美。莫不如说它的下场也是在致敬香港电影紧随其后的那段失去自我的悲哀吧。
切换深色外观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