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记

《太平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作者是日本作家吉川英治。该小说以中国明朝末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明朝末年的动乱和战争,以及人们为了太平盛世而奋斗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紧凑,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吉川英治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日本历史小说的经典之作。

展开剧情
导演:
编剧:
首播:
1991-01-06
每集时长:
45分钟
别名:
更新:
2024-12-29 20:40:08,最后更新于15天前
播出状态:
更新第27集
评分:9.0分
豆瓣:太平记

演员表

职业:演员,配音,导演
筒井道隆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演员
榎木孝明

榎木孝明(えのき たかあき),男,1956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日本演员、画家,现居住于伊佐市。曾在 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科学习的榎木孝明棱角分明,相当英俊。代表作是富士电视台出品的浅见光彦,主演了十几部浅见光彦。

职业:演员
高岛政伸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演员,编剧
大地康雄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演员
泽口靖子

  泽口靖子1965年生于大阪府界市,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母亲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这个温馨、舒适的家庭中长大的泽口靖子,浑身散发出纯

职业:演员
本木雅弘

  本木雅弘,日本著名演员,出身豪农家族。原本是涩柿子队成员,当时是由本木、布川、药丸三人组团出道,在当时算是男子三人偶像团体。后来涩柿子队解

职业:导演,演员,歌手
阵内孝则

阵内孝则,福冈县大川市出身,日本演员、歌手、电影导演。  

职业:演员
片冈鹤太郎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导演
柄本明

  从高中毕业后,柄本明进入普通商社工作,然而有志于演艺事业的他不久后便辞职成了一名自由演员,不断出入各种剧场寻找机会。1977年,柄本明和一

职业:演员
段田安则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演员
原田泰造

内详暂无简介

职业:演员
武田铁矢

  福冈市立板付小学校、三筑中学校、福冈县立筑紫中央高等学校毕业。曾经立志研究坂本龙马,两度挑战高知大学文理学部考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197

职业:演员
真田广之

  真田广之出生于日本东京都品川区大井町,曾经演出许多电影、舞台剧与电视剧,在日本是一位重要的中生代演员与中井贵一、渡边谦、佐藤浩市被评为日本

职业:演员
原田美枝子

  原田 美枝子(Harada Mieko),1958年12月2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演员。代表作品有:《乞爱人》

职业:演员,歌手
宫泽理惠

  宫泽理惠(みやざわ りえ、Rie Miyazawa),1973年4月6日出生于东京都练马区,日本女演员、歌手。

职业:演员
赤井英和

  赤井英和,1959年8月17日年出生,日本演员。  1995年凭借电影《等待火

职业:演员,歌手
萩原健一

  萩原健一(1950年-2019年3月26日),生于琦玉县,日本演员、歌手。  

职业:演员
藤村志保

  藤村志保(HIHO FUJIMURA),日本女演员。 1939年1月3日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原名静永操。在整个6

职业:演员
绪形拳

  绪形拳(おがた こぶし,1937年7月20日-2008年10月5日),是日本的著名演员。东京府东京市牛込区(现东

职业:影视演员,歌手
后藤久美子

  後藤久美子  出演 [編集]  テレビドラマ [編集]  テレビの国のアリス(1986年、NHK)  銀河テレビ小説『続?たけしくん、ハイ

影片评论

影评

从镰仓到南北朝到室町的乱世哀歌!!

《太平记》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剧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揭示了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个性和影响力。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每一集都充满了悬疑和刺激的情节。剧中融入了一些浪漫的元素,让观众在紧张的剧情中也能感受到温暖和感动。剧的制作非常精良,场景和服装的再现度高,演员们的表演也出色。总的来说,《太平记》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视剧,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剧情和演员表演有要求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1.1 关于《太平记》

7-8月份将91年的NHK大河剧《太平记》49回看完。该剧改编自吉川英治历史小说《私本太平记》,吉川原著又是依托于14世纪日本中世的军记物语古典《太平记》。曾见有同学将军记物语《太平记》与《私本太平记》的关系比拟为我国的《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其实军记物语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并不等于严格意义上的史著。《太平记》的文学价值也重于它的史学价值。不过水户藩主德川光圀(1628-1700)编撰纪传体史书《大日本史》对《太平记》参引颇多。

《太平记》约成书于1371年,作者佚名,描写50年间的南北朝内乱,共40卷。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后醍醐天皇的讨幕计划到镰仓幕府的覆灭。第二部分,建武新政的产生及其内部对立,足利尊氏背叛新政,拥立持明院统成立北朝,压制新田氏、楠木氏,开创足利(室町)幕府,南北朝纷争肇始。第三部分,南北朝的持续对抗,不绝的骚乱,直至细川赖之就任执事后天下平静。这段历史横向对照过来,我国正处于元朝末期。《太平记》顾名思义,自为乱世之中求取太平之祈愿。

大河剧版《太平记》由真田广之(足利尊氏)、绪形拳(足利贞氏)、高岛政伸(足利直义)、柄本明(高师直)、泽口靖子(赤桥登子)、阵内孝则(京极道誉)、片岡孝夫(后醍醐天皇)、榎木孝明(日野俊基)等主演,为颇受推崇的大河剧经典之作。

本剧的时间线大致为:霜月之乱-尊氏出生-后醍醐讨幕-楠木、新田、足利相继举兵-六波罗落花、北条氏覆亡-建武新政-足利反叛-楠木、新田、北畠显家之死-足利幕府开创-观应扰乱-尊氏之死。

1.2 北条氏与足利氏

NHK91《太平记》从镰仓幕府灭亡前奏到南北朝并立混战到室町幕府初创,讲述了约五十年间的历史,以主人公室町幕府开创者足利尊氏的生平为主线来展开这段波澜壮阔同时也苦难深重的岁月。足利尊氏享年五十四岁,二十岁后至辞世的三十年间是他一生中荣耀与阴影并存、从繁盛走向衰败的过程。他既是历史的参与者、缔造者,同时又是痛苦的见证者。三十年前他还是个方及弱冠、心存彷徨的青年,在偶然的一次上京途中,命运的轮辙开始转动。

时值镰仓幕府统治末期,身为执权的得宗北条高时疏懒于政务,幕府权力实际上为内管领长崎円喜、高资父子把持。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赖朝的正室就是著名的北条政子,出身伊豆贵族的北条氏原系平氏支族,因协助源氏灭平氏而功勋特出,后任镰仓幕府执权。源赖朝殁后,第二代执权北条义时杀害了源氏血脉,彻底篡取了幕府实权,将执权之位世袭,将军沦为傀儡。在此状况下,据德川氏《史》(德川光圀《大日本史》,以下简称德川氏《史》)记载,尊氏的祖父家時和父亲贞氏“以源氏胄胤,忿为北条氏所裁制,每有灭之之计,而终不果”,足利一门作为源氏嫡系(“其先出自源义家。义家生义国,义国长子义重为新田氏,次义康为足利氏”)的有势力的御家人,自然遭到北条氏的忌惮和压制,被迫依靠世代联姻来保全家族。“义康子义兼娶北条時政女生义氏。义氏生泰氏,泰氏生治部大辅赖氏,亦皆北条氏之出也。赖氏生式部丞家時,家時生讚岐守贞氏。贞氏亦北条氏外孙,即尊氏父也。”轮到尊氏这一辈时,又娶了北条氏女,赤桥的北条守时之妹登子。因此足利与北条实有千丝万缕之联系,足利尊氏及其后嗣身上亦兼有源氏与平氏之血。

2.1 赤桥守时

进退之间不失据
义勇坚贞赞守时

赤桥守时,嘉历中,代北条高時执权、为相模守。以妹妻足利尊氏。元弘三年,新田义贞攻镰仓,守時将兵六万,出拒于巨福呂坂。战数十合,士卒死亡略尽,谓余众曰:“军固有百败而一胜者。今我军虽败,北条氏之命,岂必穷於此乎。然我尊氏姻戚,恐相州疑我。义当速死,以示无貳心。”乃自杀,从死九十余人。
——德川氏《史》卷之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三十·将军家臣十三

正如我在题头所写,“进退之间不失据,义勇坚贞赞守时”,在北条氏的镰仓濒临覆灭前夕,赤桥守时的位置是尴尬的。德川《史》说他是受尊氏的牵累而死,虽不中亦不远矣。他本是北条氏贵族,镰仓幕府的衰败他是清醒看在眼里的,但当时的北条氏在他看来已无能从内部自救,只能依靠外部的力量,尊氏便是他的救亡良方。然而这正是赤桥守时的可悲之处。因为他竟把希望寄托在了足利这个北条氏的天然仇敌身上。他对牵连进后醍醐倒幕一事而身陷囹圄的尊氏伸以援手,又将亲妹妹登子嫁给尊氏,以图为暮气沉沉的北条注入新鲜的生机。可这正是北条走向覆灭尽头的丧钟。

我以为以守时的明智不会没有担忧到这种变数。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孤注一掷还是无可奈何?为何要将自己陷身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作为北条氏族人,同时又作为足利氏姻戚,必然在两边都不可能得到彻底信任。不管他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样做了,我们看到他在任执权期间所尽的一切试图延缓危机的努力,一切避免开战的努力,都不得见用。主事的是长崎氏。作为执权的守时亦是傀儡和担当罪责的幌子。尊氏举兵之际,守时放归留在他府邸监守的登子母子,宁愿独力承担幕府的问罪。他对尊氏可谓仁至义尽,对北条氏也尽忠职守。进退之间,他并没有失去立场。他的立场始终在北条氏这一边。作为亲人和朋友,他愿意帮助尊氏,体谅尊氏的背叛。作为兄长,他不能亏待妹妹。作为一个好人,他不愿意伤害他人。作为北条氏一员,他宁肯战死也不接受尊氏派来的右马介的救助。最后他在战场上战至“箭尽刃折”,毅然自刎赴义。北条氏一族在燃起的熊熊烈焰中集体自戕,为其覆亡之曲谱写了悲壮的尾音,而赤桥守时正是这其中最令人感动唏嘘的一个音符。

或许这是大河剧式的“慈悲”,不把与主人公对立阵营的人物全部作为反面角色来刻画,即使是对立阵营,他们也有各自的思想和苦衷,各自的喜怒哀愁,各自的不能承受之重。甚至也能这样消亡得令人叹息,令人肃然起敬。人之将死,或能露其真实本相,或能奋发一搏,显其人性中最可贵之光彩。尽管只是一刹。在北条高时切腹之前,我已对其深深同情。在长崎父子自尽之际,所有的过往也霎时泯灭,惟余叹息。人,倘若不能生得高贵,那么,且无妨死得高贵。

2.2 日野俊基

“古来一句,无死无生。万里云尽,长江水清。”

日野是一名公卿。《太平记》里公卿如魑魅魍魉,群相并不美好,大觉寺统然,持明院统亦然。日野,却是特殊。

初见他是山伏相,游方僧式样的打扮,披散头发,手执行杖。一点也不美。一点也没有公卿样。在镰仓的街市上他出手救助为僧尼打抱不平的尊氏,仗义救仗义,惺惺相惜。听到尊氏对镰仓的厌烦之语后,他指点尊氏前往京都一行。尊氏去了,从困顿的镰仓自我放逐,途经伊势,转上京都,京都果然是个截然不同,光风霁月之地。京都的风物优美旖旎,文采斐丽,连街市上都飘荡着醉人的香。初入京都的关东武士尊氏和右马介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新奇。也就在这里,在树影葱茏的后醍醐寺,他见到了后来影响他一生的后醍醐天皇,还有恢复公卿样的日野俊基。宽大的狩衣,银灰的底,灰蓝的团花纹,迤邐而来。

松枝挂剑,清雪藏樽,梅花煎茶,桐竹作歌。总以为这该是适合他的生活,藏人右少辨,天子宠眷的心腹近臣,出身儒学世家,才学优长的翩翩尚书郎。只宜做学问,宜风雅,云上之人,图谋倒幕这种刀光剑影的事实在违和。即便要干大事,也最好是高高在上地不沾血腥,不陷险境,只运筹帷幄。然而狭小斗室里的一席交谈,图谋昭然自揭。他不是只会清谈逗趣轻挥桧扇,捧着圭板束带姿俨然从里内迴廊上行过的公卿众,他是实干家。他是后醍醐讨幕的事实筹画者。一个书生,做这样事。一个书生,从他身后那群蝇营狗苟,胆小如鼠的公卿众里排闼而出。

他联络自树一帜的楠木家族,联络困窘欲振的新田家族,联络近江的统领者京极道誉,也笼络武家中拥有首领威望的足利氏的公子。他与尊氏的相逢看似不经意,未尝不有预谋。他指点尊氏上京,对相交不深的尊氏和盘托出计划,推心置腹,是真正判断清楚了这个青年,还是以此搏取尊氏的信任,然后为朝廷争取到又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一个谋算者,一个实干家,是不可能天真的。日野却仍然是个天真的理想者。他的理想指导了他的行事,最终只能蹴向失败。这其间并无错处。他受儒家王政复古,尊王一统思想的熏陶,要推倒幕府统治,为天皇争回施政实权,这不是不能行,但他迷信新政,以为凭借以天子为中心的朝廷之力,以为集合公武两家之力,在当时就真能实现天下治平的理想,这就超越了,过于理想化了。他对阿石所描述的那个不会有人失去家园失去幸福的好世道,终究如他在京都斗室中对尊氏所说那样,“你就把它当作痴人说梦吧。”

幸而他死了。和风丽日,葛原岡,尊严、漂亮地死去。一袭白衣,恬静、安详地死去。一幅绝笔,禅意、诗意地死去。设若他活着,活到了建武新政,活到亲眼目睹又一场崩毁,活到再次跟随后醍醐流亡,活到眼睁睁看着南北朝动荡战火,也像尊氏那样目睹一个个曾经志同道合的人纷纷死去,他是不是会幻灭呢?是不是会觉得,所谓理想,也不过如此而已?

理想未曾实现,它就始终是美的,因为它还没有实现。它还存在梦境中。能为理想而献生,觉得自己死得其所,是多么幸福的事。

日野死了。他就永远以这样一副姿态停留在了尊氏的记忆里,作为京都最繁盛美好时代的象征,作为那许多曾经美好的人最美好时代的缩影,作为未曾实现的理想的化身。日野的死,打碎了尊氏对理想的幻梦,却将理想本身完好地保留在了尊氏的心底。

“他们都曾经活过这世间。”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尊氏喃喃自语。在他送鸩酒给直义时,兄弟促膝相对,言及幼小时事,欢笑渐作苦笑,直义装作不知地喝下鸩酒,尊氏说,“我小时候去窥探岩神真面目,那时以为它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木头,面貌丑陋,现在想起来,觉得丑陋也无妨,或许那就是岩神的真面目,纵然丑陋腐朽,那毕竟也是神啊。我总是会毫无缘由地这样想,倘若不这样想的话,倘若不这样想的话……”声调平静,却字字如泣血。这样的体悟,又是经历了多少的痛苦割舍、骨肉厮杀而来。倘若不愿意相信人的本相是丑陋的,因而宽恕接纳这种丑陋,那么所做的一切,根本是无以为继,也无法自我宽恕的吧。

所以,宁愿日野就一直这样天真着,理想着,直到干净地死去。

2.3 众生相

作为历史剧的《太平记》是部群像戏,即便是主人公足利尊氏,在前期也并不耀眼,并不格外突出。尊氏的演员是演出过《黄昏清兵卫》的真田広之,彼时的真田広之方当三十盛年,面目尚且温润,他的表演以我来看颇富层次感,于少年、青年、中老年各个阶段有细致入微的变化呈现,其转换又如鱼水交融,过渡自然。因此在剧情逐渐走入衰败的后半段,特别是后期痛苦疲惫的尊氏面临内外交煎、难以转圜的困境,被迫手足相残父子相杀时,作为观众的我也逐渐被带入了他的内心,从他的视角,站在他的立场,来理解他所做的一切事。即使是权谋者的道路,也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是能够承受,而是不得不承受。

后醍醐,日史上百折不扰,意志坚忍无比、雄心壮志的一位天皇,不过命运相当曲折悲剧,数度流亡。到死也没能完成他的所想。这个人物在剧中似乎并不太受观众喜爱,有野心的上位者总是难以塑造得讨喜,不过片岡孝夫真是极好的演员,大概也就他,能够举手投足,帝王气自然流溢。后醍醐对尊氏一生的影响都极为深刻,尊氏曾把他当作神人来崇拜景仰,响应他的讨贼诏灭了镰仓的京都镇守六波罗探题,推翻了北条氏统治,及至日后举兵反叛,亦数度不愿正面与他为敌,总试图达成妥协。双方的矛盾在于公武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导火线是建武新政的弊政。后醍醐一心想政归官家,但对武士的过度贬抑,恩赏不行乃至剥夺旧领,都激起了武家怨声载道,足利家族作为武家统领,处于万众所目之地,自身对政治利益同样也有需求,再加上剿灭北条的独大功劳,不惟自骄亦易震主,足利反后醍醐,实乃时势之必然。

尊氏的父亲贞氏,因为其父家时的前车之鉴,一生忍辱负重,一位非常好的父亲。他到死的时候,大约终于认识到自己委屈求全的做法已不能保全家族,也就鼓励尊氏以他的方式去抗争。他的死为尊氏日后的举兵打开了枷锁。

北条高时,镰仓幕府的执权,反面阵营的头。虽然是“反派”的头,高时的命运也很令人同情,他多少非出本心地坐上了执权之位,实际上却并不喜欢政事,却又被勉强去担当幕府责任。这就是在其位者的苦恼吧。而且当时的幕府已经积重难返,内外矛盾根深蒂固,无法消除,他看得很清楚,却也无能为力,于是就早早放弃了,过上了疏懒玩乐的生活。他和赤桥守时是对照的两个人物,是北条氏人面对灭顶忧患时所做的两种反应,守时是明知不可为依然为之,他则是明知不可为便放弃之。结果作为与不作为殊途同归。高时最后是率领族人切腹而亡,死得甚为悲壮哀感。

楠木正成,河内独树一帜的武士大名,是个银英里红茶杨一样的人物,性情恬淡,不爱战事,在田间耕种整日也不厌其烦。而这样的人,后来却响应天子号召,去勤王了,以河内孤军吸引镰仓军倾巢出动,为尊氏在京都、新田义贞在镰仓的举兵创造了空档,终又与尊氏从倡义时志同道合的战友,转变为两个对立阵营的敌人。最后,战败举家自刎。尊氏想招降他,被拒绝。这又是一个尊氏不愿杀,却也死在他手里的人。在战场之外,他们是惺惺相惜的朋友。如果战事不起,他们本可以成为一生挚友。楠木有一句名言,为自己宝贵之事物而战,虽不成亦不为败。

新田义贞,是关东的另一支源氏嫡系后裔。其祖上应该说和足利系出同门。这个人在日史里记载和尊氏关系并不好。但在本剧里,他也是尊氏曾经的同志之一。同样惺惺相惜,不过,最后分道扬镳,彼此开战。直到新田中伏而亡。新田和尊氏的道路颇为类似,如果是他击败了尊氏,那么他可能成为另一个尊氏,开创另一个幕府。不过总觉得这人的格局不如尊氏。

京极道誉,近江的武家统领。在剧中更常被叫作佐佐木判官。这是一个绝对无法让人不注意到的人,他的出场就极其噱头,服饰花哨,爱好风雅,喜立花之艺。是京都的婆娑罗大名(婆娑罗,大意指离经叛道,不遵循旧权威)。这个人最著名的特点就是他朝秦暮楚,视倒戈叛变如家常便饭。这样的人按道理不可能为大家所喜欢。不过京极道誉是个中极品,他虽然倒戈叛变如家常便饭,但每回倒戈,都是最后又倒回尊氏这边来。而且尊氏一不在阵中,他就倒戈去别人家,尊氏一回足利阵中,他不管身处何人旗帜下,又会立刻倒戈回尊氏麾下,这种囧囧有神的剧情安排,不知是史实如此,还是小说家言,还是编剧故意安排。你以为他是墙头草顺风倒,他偏偏又屡次不曾舍弃尊氏于危难中。故而三十年后,尊氏垂垂老矣,行将就木,亲朋故旧死的死,老的老,离散的离散,惟有他还陪伴在侧。两个半老人两鬓星霜,闲话樱花院落,也只有他,还能倾听尊氏说心里话吧。尊氏把义诠和幕府托付给他,他仍然是打着那副花腔,笑说,我可是不能够依靠的哦。尊氏回道,三十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你,就觉得你是我的朋友了。朋友这两个字,也能令京极道誉这样的人,回避过脸,掩盖住热泪吧。

“看来,义满殿下定能成为一个比义诠殿下更有成就的人吧。”
尊氏笑而不答。
“那么,我就从义诠殿下麾下倒戈到义满殿下那里去了吧?”
尊氏一怔,禁不住骂:“卑鄙小人。”
两人相顾大笑。

多么温暖。

还有直义。

直义死后,尊氏甚至对着右马介说,我实在活得太久了。我想,不是活得太久了,而是活得足够悲痛了吧,以至于觉得生命很负累了。洗白主角是大河剧的传统,历史上的尊氏未必这么感性,不过历史谁也不知道,谁也无从揣测生活在消逝时代里的人的喜怒哀愁。尊氏一生的道路,有一半是被直义给拗曲折了。他可能原本就有野心,但在多次关键决定的时刻,是直义代他或促使他下了决定,比如反叛幕府,又如后来反叛天皇。杀护良亲王、伪造纶旨种种事件,都逼尊氏走上了无法转圜之路。在后醍醐下诏着新田义贞和北畠显家讨伐尊氏时,依照足利族人《梅松论》的说法,尊氏还曾怀着“义与直义同生死”之念毅然对抗后醍醐(兄弟多么和谐),《太平记》则记载了上杉重能和直义伪造纶旨断尊氏退路一事。所以作为足利幕府开创者的尊氏,身上也有直义的影子。手足间的矛盾激化,也跟足利幕府的权力和对公武之政的看法分歧有关。如果说后醍醐的失败在于无法消解公武矛盾,那么直义的失败则在于态度过度倒向公家,丧失了幕府的独立性,引致幕府内部分裂。同时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并没有重视也就无从处理武家名门和出身不高,但在历次战争中崛起壮大,掌握了实力的豪族之间的矛盾。

还有对足利氏世代忠诚、司职执事的高家的高师直,一直跟在尊氏身边出谋划策,是军师也是管家,一直坚定、诚实,也现实地捍卫着己方集团的利益。最后与直义起争端,造成尊氏两头为难。高师直这个人物并不是个始终如一的单面人,他有恶的一面,有婆娑罗的一面,有惟利是图、胡作妄为的一面,也有心生背主之念的一刻,但这仍旧是个颇有可爱之处的人物,他聪明,绝大多数时间里稳妥可靠,善谋算,战功赫赫,绝大多数时间里对尊氏忠贞不贰。并且毕竟到最后,他也没有背叛尊氏,反而在尊氏战败于直义之手时,要尊氏割下自己的人头去和直义谈判。高师直的结局是在回京途中被直义派暗杀。他有个兄长高师泰,在剧中笔墨并不突显,跟他同时被暗杀。剧中两处情节表现出尊氏对他的极端信任,一处是在众目睽睽下用扇子痛打他,另一处是命他部署五万军士围困自己的将军御馆,以迫使直义与自己面对面谈判。前者,尊氏竟没有忌他心生怨恨,后者,让一个大将以五万兵围困自己的住所,是极端危险之举,没有绝对信任,是不可能如此的。大约那时,他如不信任高师直,也再无可信任凭藉之人了吧。不信任高师直,也就是不信任自己(的御下之能)了吧。

(2010)

这篇影评有剧透
切换深色外观
回到顶部
首页
电影
电视剧
综艺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