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残酷的连环谋杀案,所有证据都指向10年前死亡的凶手。 半夜洗手间里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重案组刑警东根在尸体上发现了写有十年前日期的日记碎片——“这也会过去的” “东根”得知作为该事件唯一证据的纸条,是与被害人一起在军队服役的“英勋”日记的一部分,而他已在10年前自杀。 “东根”认为嫌疑人是制药公司高管、当时军队霸凌的幕后黑手“成贤”,但由于他也死于了同一起连环杀人案,因此案件逐渐陷入迷宫。 同时在深入调查案件的过程中,“东根”发现“英勋”是他学生时代的朋友,案件随着被遗忘的记忆,进入了全新的局面…

观看地址
演员表
影片评论
相关推荐
影评
小个子和好心的兽医一起看雪这段真美,可见编剧是有文化底蕴的,这个片段达到了水浒的水平。之前读过一篇非常好的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解读,解析了为什么林冲在那么冷的破庙里,喝着冷酒,吃着冷肉,却让人觉得舒服惬意?因为他一直被欺负、被陷害,好不容易能独处一会儿,享受片刻的安宁。
关键不在于此时此刻林冲的条件是什么样的,而是他此前有着怎样的遭遇,能自己安静呆一会儿,哪怕吃冷酒冷肉也是幸福。
所以这一段很美,因为兽医是小个子唯一的朋友,美的不是雪,而是暂时能够远离那些欺负他的人、有朋友陪伴在身边那种心情。
——
这电影真让我想到了《玫瑰之名》。
要素:
修道院只有男没有女,但修士们是忍不了寂寞的,所以男人之间发展出恋情是必然(虽说结尾揭晓小个子并不是同性恋,但不管怎样这个狱警队就是会给人修道院这种感觉)
宗教,引用Bible里的句子(谜语人)
连环杀人是有预告的,是按照《启示录》走的(这里老太太会留下线索,提示下一个要杀的是谁)
当然主旨截然不同,《玫瑰之名》看到最后你第一反应会是“就这?就为了这?”,但往深了想那可是大事,始皇帝都为这杀了多少人,寓意非常深远。
——
看到45分钟这一幕猜到后续了……胖刑警人一直很好,怎么会莫名不理这个被霸凌的可怜小个子?除非不想和他谈恋爱,发现他对自己有意思,这才躲着他。
这电影阅读理解难度高得出奇,诗歌还有圣经里的典故应该不会给解释吧。
——
Jesus说“若是百姓不为我欢呼,那石头都会为我欢呼”,就是自我夸耀。这句话放在这么个悲剧的电影里应该不是这个意思吧。
——
其实我能理解胖刑警这种怕得想躲开的感觉,这里的设定很直观,就是看小个子对自己那么黏糊,还以为他是gay,吓跑了。其实都不需要这个设定,被一个人过分依赖、过分温柔地对待本身就是比较可怕的,因为站在我的角度咱俩心的距离还没到那份儿上,你单方面突然把距离拉近,那自然会让人觉得不自在。
——
这个镜头语言真不错,单看前面胖刑警把小个子拒之门外会觉得胖刑警很冷漠,但是因为添加了“从猫眼往外看,小个子一直没离开”这个镜头,即使没有对胖刑警特写,也能了解到他的心情——他是对小个子愧疚、不放心他,所以才会悄悄透过猫眼往外看,这说明他并不是铁石心肠(只是怕被gay追)
没有对人物特写,而是拍猫眼,用以反映人物内在是善良的,心理是矛盾、不忍的。
——
虽然开头这些小纸条上的话都看起来比较谜语人,但看完全部就觉得很好理解了,毕竟影视作品是要面向大众的,太晦涩观众就看不懂了,所以就是字面意思。
“他们若保持沉默,石头也要呼喊”:他们=放任霸凌者不管的旁观者们,石头=我这个看似没什么用的老太太,和Jesus的原意截然不同。
之所以自比石头是因为石头不会说话不会动,并没有杀人的能力,也没有存在感(哆啦A梦有个道具叫“石头帽子”,戴上后就会因为失去存在感而和隐身无异)。老太太很孱弱,看上去并没有伤人的能力,就和路边的石头一样无害、没有存在感。
放在语境中意思是“没人管管这些人的话,那哪怕我只是一个孱弱的老太太我也要有所行动了”。
《夜雪》那首诗:也是字面意思,就是小个子视胖刑警为救赎,胖刑警却粗暴地把他推开。
——
总结:
开头一头雾水,脸盲,后面拼拼凑凑还原出事情全貌,这种叙事笔法让我想到一个探案游戏《Her Story》。再就是著名的《玫瑰之名》,修道院连环杀人案,这电影有那个质感。
老太太演得真好,每一次出场都看得我心酸不已,江歌妈妈也是这样,后来都一直为孩子而活。
看得我好忧愁,一开始是怒其不争,高中被霸凌,工作了还被同一人霸凌…辞职再找别的工作就是了。看到后面才明白,当一个人过于虚弱,那是连逃跑的力气也没有的,习得性无助。就类似于:一个人被围殴,在还有力气的时候才有可能跳起来逃跑,被打得没力气了就动不了了。这真的挺有现实意义的,会想到一些真人真事。真的,趁自己还有力气的时候及时止损,该退学退学,该辞职辞职,命要紧。
最后是本剧主旨,宝玉一句话害死尤三姐。是很倒霉,但也没办法,很多人就没达到那个心智。
END.
“转载请注明出处”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