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达佩斯之夏,少年本该全力预备毕业考试,岂料在重重压力下难以专心,原来爱上了仅视他为好友的同学,对方却心仪已婚历史老师,加上视民主自由如洪水猛兽的父亲,官官相卫的校园文化,终如骨牌倒下。当年匈牙利力抗苏联入侵,今天大家似乎欢迎威权再现。亲历十月事件的老人记忆也变得模糊难辨,谁还可信,何可依赖?少年奋起响应,媒体介入,招来一发不可收拾的考试丑闻,俨如自杀。能解释所有崩坏之由者,唯崩坏自身而已?威尼斯地平线单元最佳电影。

影片评论
相关推荐
影评

看完之后我很长很长时间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无比的想要分享这部电影。它虽不是我个人偏爱的风格,却完美的展示了我内心里一直以来对电影的感受:用质朴的影像展示真实的生活,用生活的冲突呈现深刻的内容。这部影片做到了。
影片关于的是一个高中生因为历史考试没通过,无法向父亲交代撒谎而产生的蝴蝶效应。少年利用了激进的拥护历史的父亲和与他政见相左的历史老师之间无法调和的政见矛盾,将自己无法通过历史考试包装成了“历史老师因倾向问题故意不让我过”的社会事件,再被一个不得志的年轻记者抓住放大作为自己的跳板,最后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影片从少年、父亲、老师三个角度入手,从考前准备的周一开始,碎片化的呈现里已经讲述出了各自的性格、动机以及最重要的语言环境:这个国家里的人被历史伤害着,越是铭记历史参与历史的人,越激进,也越在爱国上呈现着极大的坚持。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当影片的镜头对准着不同年龄的人时,你也能看到他们的态度和国家的未来。年轻人无视历史,甚至最后会成为文盲,而他们是未来,他们不只会无视,还会利用激化矛盾;中年人学习历史,甚至讲述历史,但他们侧重点不同,输出点也不同,更个人化的想法让人也变得自私(不只是老师,还有父亲的下属);中老年人参与过历史,铭记历史,对历史的重视甚至会让他们显得偏激、激进失去判断力,满心的愤怒,无差别的攻击。在这样的环境和现状里,导演的结尾给了我一种极大的无奈和钝痛感,如果我是当地人,大概我会崩溃甚至爆哭吧。那种内伤和来自内部的无力和影片里男孩的笑容与奔向大海的轻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更难走出来。

影片4:3的画面专注的刻画每一个角色的情绪变化,画面的光影极力的刻画着生活的美丽和冲突的尖锐,完成得很好,节奏很舒服,真正做到了举重若轻,以小见大。这么小的事背后更多的是人内心的波澜。老师和父亲在家里的争执几乎是影片最点题的部分,父亲的专制和激进,老师的无奈,孩子的自私都体现的很完整,画了一圈回到男孩身上的时候,真的只有唏嘘。我喜欢这样的呈现和讲述,也享受后劲儿带给我的思考,历史滚滚前行,我们究竟该如何正确的面对这一切,是当下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