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表
影片评论
相关推荐
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不太满意这部电影:因为它的双重放大版stereotype和全员善人的意识形态。
一、关于双重放大版刻板印象
影片开始是这样一个场景,欢快轻松的英文民谣《Sally》响起,明亮的日系色调中,一个淳朴天真的农妇在田园耕作,拔玉米、抱鸡、和狗狗互动。不知不觉时间来到2015s,西方世界对东方的想象(以及东方的自我定义)已经从莫言和苏童来到了李子柒和莎莉。「揭露式」变成「治愈系」,台中农村成为一个温馨的空间,成为城市的对立面(在上海,受冷漠的家庭关系所苦的青春期少女躲回老家,在被窝里获得莫大的安全感)。镜头语言处处透露出这种想象,我仿佛就像在看李子柒发在youtube上的视频(田园乡村 英文字幕),这部电影的对象是谁呢?至少我觉得我并不是它的理想观众。
而我们对西方社会的想象呢?说实话,我从没见过如此刻板印象的巴黎:无论是旅游团眼中的巴黎(凯旋门、埃菲尔铁塔),还是莎莉眼中的巴黎(画廊、酒精、派对、贴面吻)。除了风景层面的想象,还有精神层面的想象:女主角从「渴望爱」到「寻找爱」,最后在家庭和自我中「收获爱」,这一性格和心理的变化是如此简单,去巴黎发生一夜情就能获得宽慰、救赎和蜕变吗?让她获得这种改变的,究竟是追爱的经历,还是「巴黎」本身——那个被赋予「浪漫」、「爱情」意义的巴黎?
因此,看这部片,台湾部分和巴黎部分,我觉得就是在看两个巨大的刻板印象数据库。没有给我任何惊喜,处处符合我的预设。如果AI电影技术足够发达(就像现在的AI绘图技术),《Sally》真的很像一个一眼就能被鉴定为AI制作的电影。它是基于数据库的(台湾 法国 社交媒体 女性 大团圆喜剧),输入一些关键词,然后生成。2024年了,我们真的还要看这样的电影吗?
二、全员善人的意识形态
我以为这部电影会讨论的问题:
(1)数字遗民(例如不会使用手机的农村妇女、老人)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顺利融入现代化和互联网的社会,以及融入过程中的困难性(例如诈骗)
(2)农村大龄妇女的爱情问题和孤独问题(如果一个三十岁的农村妇女只能嫁给一个秃顶老头,但她并不想嫁。对于这样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她如何获得心理代偿?)
(3)姐弟家庭中的女性处境:一个为弟弟和家庭付出巨大牺牲的女性,她如何看待自己的付出,她的感情是何种复杂(一方面是对弟弟的爱,一方面是对自身牺牲和处境的不公和悲哀)?她如何自洽,又或者如何不自洽而寻求改变?
有趣的是,在数字时代,这些问题并不是独立的,而电影的设定又是足以容纳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的:独孤的、渴望感情的女性通过互联网(如交友软件、直播等)获得情感代偿,但媒介素养的缺失让她们很容易成为数字时代的受骗者、受害者。电影应该在这个议题上做什么努力?如何能够让她们享受数字时代的同时(例如通过玩乙女游戏、嗑CP、追星,进行情感代偿),又去警惕数字时代的种种陷阱?
很遗憾,电影对这些问题完全没有讨论,因为女主遇到的人全员善良。她的弟弟如此感恩和崇敬自己的姐姐,愿意为姐姐突破传统习俗的桎梏、支持姐姐去法国追梦,姐姐去法国遇到的人也都如此善良,一夜情的男子真的爱她,倒霉的被盗了照片的画廊主人也给予她宽慰的拥抱。因为这些道德意义上的「善良」,女主得以规避一切风险和矛盾。那些亟待被指出的问题,在温暖疗愈的小曲中随风而逝了。
不过电影的结局我觉得处理得不错,电影结局定格在一种迷茫和不确定感上,或者说主角并没有获得结局。或许这也是电影承认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一种谦卑。
最后,很喜欢刘品言姐姐!演得真好!真有气质!想埋胸(不是x